欢迎来到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官网
当前位置:
访问量:
部门栏目访问量:
智库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对于核安全,要敢于发声,敢于沟通
时间:2019年10月14日 来源:中国核工业杂志 点击量: 分享:

2019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新中国迎来70周年。2019年对中国核能行业来讲,也是最具期望的一年,三年核电“零核准”之后,年初国家核准了几个新的核电项目,福建漳州核电项目、广东惠州太平岭核电项目通过安全审查后将进入正式开工建设。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大陆运行核电机组47台,在建核电机组11台;还有19座民用研究堆和临界装置、18座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2座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在运行。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美国AP1000、欧洲EPR的三代核电技术的6台核电站在中国均已并网投入运行,我国自主三代也将面临投运前的“临门一脚”,为明年商运做着最后的冲刺。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在这样的当口,9月3日,我国首个核安全白皮书——《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发布了。“白皮书的发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把我们国家的核安全的状况向国际上进行披露也是很重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一、“安全第一”,我国核安全记录是很好的

潘院士首先特别强调了核安全的概念。他说:“我们所说的核安全,世界上叫核与辐射安全。从科技方面来区分,有核安全、有辐射安全、有核安保。我这里讲的话,就讲核与辐射安全。”这一席话体现出了潘院士对于核安全理解的科学与严谨。

对于我国的核安全记录,潘院士表示,“白皮书中都讲了,我国核安全的记录是很好的。”白皮书中显示,我国核电发展安全高效,核电机组性能指标总体处于良好水平,截至2019年6月,已安全稳定运行累计300余堆年,未发生国际核与辐射事件分级表(INES)2级及以上的事件或事故,且0级偏差和1级异常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2018年,12台运行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世界领先。重要核设施安全运行,全国18座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2座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保持良好安全记录。

潘院士也强调,我国不仅核电站核安全的记录是良好的,核与辐射安全的记录也是良好的。据他介绍,我国核电站工作人员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为一个毫希伏左右,也就是相当于标准的1/20,没有人超过剂量约束值。对核电厂周围居民影响来说,辐射剂量相当于天然本底的1/100左右,实际上的影响是看不出来的。我们的辐射测量技术也比较好,即使是1/100也能测得出来。可以说,核设施对周边环境影响是很小的。“所以无论是从核安全角度,还是辐射安全角度,我国核电是安全的,我国核电的发展是有保障的。”

毫无疑义,我国核安全的良好记录得益于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核与辐射安全战略。

事实上,我国核工业从一开始就将“安全第一”作为核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潘院士说,发展核工业,安全第一,周总理就说了这话的。他还回忆道,当时核工业部与卫生部联合成立了安防卫生局,在当时的全国,安全方面就这一个局,编制与国家的安全部门是平行的。而且这个局由钱信忠和钱三强双重领导,当时钱信忠是卫生部的副部长,钱三强是核工业部的副部长。由此就可以知道,当时国家对核领域的安全是非常重视的。白皮书中显示,中国核能利用从起步发展、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安全高效发展,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实现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核与辐射安全始终是核工业的生命线。

与此同时,我国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据白皮书显示,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等2部法律,行政法规9部,部门规章30余项和安全导则100余项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核能安全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核能发展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可以说,我们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的法律法规与国际是接轨的,是比较系统的。但有一些问题还是值得研究的,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再进一步地完善,也还是必要的。”潘院士表示。

据了解,我国核能领域的法规体系建设还在进一步完备当中。原子能法在制定之中,潘院士一直呼吁的放射性废物管理方面的法律也已提到议事日程,国家核安全局正在组织准备立项。

二、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内陆核电

我国核电项目的审批在任何时候都是公众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此次核安全白皮书发布之际,我国后续核电的发展也备受关注。谈及此问题,潘院士表示,我国目前核电发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4%,许多发达国家的核电比例都很高。中期的话,到2030年,中国工程院有一个建议,装机容量应该达到1亿~1.5亿千瓦。现在就我们的核电建设能力而言,每年开工8~10台机组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内陆核电。“我现在认为,合理的分配,应该主要是在内陆发展。大家认识上的所谓‘内陆核电站’,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内陆和沿海都是一样的。这个问题要搞搞清楚。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报告专题进行了研究,专门出过一本书——《内陆核电厂及核能展中的几个重要安全、环境问题研究》,内陆发展核电是没有问题的。中国工程院还写过一个建议书,原来工程院的院长徐匡迪是第一个签字的,大概有50个院士也签了字。”

发展核电,核安全是重要的前提,要尊重和重视安全,对问题应该采取分析研究的态度。要解决核电上与不上的问题,就要让公众了解核电、核与辐射安全。“公众科普沟通工作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做好公众的沟通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潘院士对科普工作的成效很肯定,他强调,让中国的公众了解中国的核与辐射安全的情况是十分重要的,此次白皮书的发布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核能界也应更多地听取环保等其他相关专业有关安全方面的意见。

行业外的专家的支持意见对于核能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交流沟通不够,可能会妨碍核能发展。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长期存在,但现在对其认识是不够的。“秦山核电现在定的这个点,当时要是没有外面的专家表达支持的意见,点是定不下来的。当时农牧渔业部明确的意见是不同意在秦山定点。就在这个会上,会议开始时,除核工业部的专家外,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但后来浙江水产研究院院长也是当时水产学会的理事长,他是水产方面的权威,在会上说,支持,从而改变了这个局面。我是从头到尾参加会议的。我认为,秦山之所以能定点,那个同志是功不可没的。”

潘院士也特别强调,就我国国内来看,真正让公众理解,首先是知识界,包括政界的理解。做好知识界、相关政府层面的沟通工作是非常关键的。要加强跟外面知识界包括干部层面不同意见者的交流工作,充分交换意见。

除了做好不同意见人士的说服、解释工作之外,还要敢于发声、敢于沟通。潘院士就讲了一次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一位专家就一些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我在科技日报上连续发了4篇文章,后来那位专家就没有理由了。但是那次的问题比较具体。”有些问题并不一定很具体,但也要有针对性地发声,取得不同层面的人士对核电发展的理解和支持

三、做到领先关键还在基础研究

目前我国核电建设成绩有目共瞩,无论是国内运行的47台机组,还是正在建设的11台机组,还是国外已建和在建的6台机组;无论是世界三代核电在我国已建成的6台机组,还是国内、海外正在建设的我国自主三代“华龙一号”,又或是高温气冷堆示范项目的积极推进,都显示出中国是世界核电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核电正处于从跟跑到并跑的重要阶段。要实现领跑,潘院士表示,还需要在理论、基础研究上下工夫。他说,面对新的发展态势,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路线,核电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目前三代核电我们在世界上建设是领先的,四代核电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说掌握先进技术,还是试验阶段,从理论、基础研究角度,跟国际上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深入的研究我们也正在做,比如熔化机理研究、耐事故燃料研究,但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谈到我国后处理技术的发展,他也表示,要重视后处理,抓紧处理处置核废物。近年来,我国后处理取得较大的进展。中低放也好,高放也好,已取得一些很好的业绩了,但迫切需要加快进程。对一些问题要加强研究,虽然有相当的困难,但不是不可以克服的。

可以说,《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的发布,让社会更好地理解了我国核能发展的安全生态,加上此前发布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共同展示了我国核工业发展构建的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

和风惠畅。良好的安全与发展环境,必将带来我国核能发展的美好时代。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