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官网
当前位置:
访问量:
部门栏目访问量:
行业报告
走出国门的“华龙”丨建造让巴基斯坦人民放心的核电站
时间:2021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核能》第五期 作者:李雪 点击量: 分享:

1637717163692652.png

K2K3建设现场

印度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自北向南,蜿蜒进入巴基斯坦境内,是巴基斯坦的主要河流。在印度河东岸,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280公里地区,矗立着4座高大的建筑物,那就是承载着中巴深厚友谊的恰希玛核电站。

如果将恰希玛核电站放入其建设所处的时间坐标中,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核电站也会说话,她有着自己的时代温度和个性化的语言。她不断输出电流点亮万家灯火,向印度河流域熙熙攘攘的人们讲述着中国核电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和核电人筚路蓝缕和探索熬煎的创业故事。

一支精干、出色的工程施工队伍

他叫杨钟元。也许,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和核电站扯上关系。1991年,对于中核中核五公司和时任中核五公司总工程师的杨钟元本人来说,都是一个需要被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与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签订协议,确定了中方参与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涉外建设项目,恰希玛核电工程需要一支精干、出色的工程施工队伍。接着,恰希玛工程的“委任状”摆在了具备一定资质和实力的中核五公司面前,而一纸任命也很快放在了杨钟元的办公桌上——项目总负责。

即使到现在,核电工程仍然属于高端技术。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于施工精密度的要求,更是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杨钟元说 :“七分准备三分干。只有准备得再精细一些,工程建设的顺利才能再多一份保障。”

焊工是一项讲究技术和经验的活。为了让技术工人对主管道的焊接“胸有成竹”,杨钟元经多方努力,弄了些全进口的厚壁管道,让焊工们练习。由此,一场超大规模的“选秀”活动在中核五公司的焊工队伍中开始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培训、考试、淘汰,原本300多人的选拔队伍,最后只剩下了近100人。而这100个焊工中的“精英分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才能确定人员,派遣到巴基斯坦工地上。

正因为这样的精心部署,在1995年开始大面积安装施工前,施工准备就进行了 3 年。技术、工具、材料、人员,需要一项项落实,与巴方沟通,还需要人翻译,所以英语学习班就办了三期。哪怕是杨钟元这样的老同志,还得抽空到学习班里“死记硬背”。

在无数次的讨论、修改和完善之后,施工计划、程序步骤、质量要求,一一变成了文字,确认在案。

“在工程质量上,一点放松不得,一定要建造让巴基斯坦人民放心的核电站。”杨钟元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也告诫所有人,安全和质量是任何一个工程的基石。

1997年,杨钟元在巴基斯坦的工地上光荣退休时说 :“这一辈子,参与过一个恰希玛项目,够了,也值了!”

从C1开工到C4商运,几十年来,恰希玛从一个农业小镇变成巴基斯坦重要核电基地,为巴基斯坦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做一个项目,建一座丰碑。中核五公司凭借卓越的施工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荣获诸多奖项,其中,C2项目更是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挥洒汗水,同时为筑牢中巴两国友谊的根基添砖加瓦。

将南泥湾精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印度河蜿蜒漫长,最终在卡拉奇附近汇入阿拉伯海。而在卡拉奇市西部天堂角附近的阿拉伯海岸老鹰湾畔,“华龙一号”首次走出国门的项目K2、K3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远远望去,像两个巨人巍峨地矗立在海滨,与恰希玛核电站南北呼应。

“吃我们自己种的绿色蔬菜,总觉得特别香!”“一定要让职工们高高兴兴出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回家!”这两句话是黄新亮的老生常谈并引以为豪的“工作经”。

黄新亮是中核五公司卡拉奇核电项目的党委书记兼总经理。除了工程建设,一直以来,他与班子成员一道,把让每一位职工“吃好饭、睡好觉、干好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由于境外工程的特殊性,黄新亮团队面对的最大“拦路虎”, 是职工们对绿色蔬菜的渴望。然而,卡拉奇常年高温少雨、酷热难耐、气候恶劣,可以说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无人区”。草都没有,又谈何绿色蔬菜呢?为改善职工一日三餐的膳食结构,2016 年,黄新亮带领项目职工发扬抗战时期延安三五九旅“南泥湾”革命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中国村”住地周边的沙漠开荒种菜。起初,在没有农用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职工们只能用最简单、原始的农用工具一寸一寸地耕耘这片荒凉的戈壁。

针对土质问题,项目部组织大家在厂区内调研勘探,选出一些土质相对较好的区域,自行设计制作筛子,将刨松的土壤中的大小石块筛除。

核电厂区内淡水资源十分匮乏,蔬菜的选种育苗、栽培养护等等都离不开水。项目部想办法从污水处理厂铺设种植专用管道接出中水用以浇灌,将原本直接排入阿拉伯海的废水资源地充分利用起来。

1637717188137300.png

巴工快乐地种植蔬菜

“南泥湾”建设就这样干了起来,不毛之地逐渐显现生机。

随着职工越来越多,为满足近2000人的蔬菜需求,黄新亮带领团队反复研究,成立专门的种植部门和班组,从种植照料,到采摘运输,实现专人全流程管理,规模化种植。

经过无数次的翻地、改良、播种、育苗、选种、换种……中核五公司海外“南泥湾”蔬菜种植基地已开垦田地22块,占地面积约64亩,种植蔬菜品种达50余种。同时合理规划经营畜牧饲养业,饲养鱼、鸡、鸭等家畜家禽,开启“桑基鱼塘”生产模式。

种植班共有巴方工人80余名,在中国人的细心指导下,多年来很多人已经成长为经验丰富、干活利索的“农活”好手。

如今的种植基地,已成为海外“华龙一号”核电现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创造性地成为海外青年员工重温“南泥湾”革命精神的实践基地。

如今,职工们再也不愁吃不到绿色蔬菜了。黄新亮看着大家吃着亲手劳动得来的绿色食品,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随着海外“华龙一号”工程推进,又一部关于中国企业、核电基地、万家灯火的中国故事正在谱写,它将跟无数“安家落户”的中国设备一起永久地凝固在这两座伟岸、庞大的建筑里,一遍一遍无声地告诉过往的人们,中国核电建设者经历的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创业历程,他们默默地驻守在巴基斯坦这块热土,为中巴友谊,也为中国核电之花开遍全球而努力求索和创新。

(作者单位:中核五公司)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