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来说,核电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核燃料处理问题仍是制约中国核电发展的瓶颈。在中国经济地位日益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中国仍尚未完全成熟的核燃料产业带来不小冲击,中国该如何规划?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念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有实现核燃料产业化发展才能降低燃料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而从现实意义来看,核燃料产业化发展问题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我国核燃料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核燃料产业是典型的军民两用产业,担负着为国防建设服务和保障核能发展的双重任务。在经历为国防建设服务、保军转民、军民结合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当前我国核燃料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在保障国防建设需要的同时,为核电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燃料保障。
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燃料产业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其主要优势表现在:第一,核燃料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完整。除乏燃料后处理外,我国核燃料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多数环节实现了工业化,能够满足国防建设和当前核电发展的需要。第二,天然铀生产和核燃料加工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目前,核电高性能燃料组件的生产制造实现国产化,燃料组件的总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水平。第三,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五”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核燃料企业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大多数企业已经摆脱了过去长期亏损的局面,具备了一定的盈利能力。第四,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在核燃料产业各专业领域我国已经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政治业务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燃料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然而,与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核燃料产业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比如,在技术层面上,核燃料加工环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品牌。我国核燃料组件的加工制造技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国产化停留在来图、来料加工状态,一些关键原材料(如燃料包壳及格架等)还要从国外进口。由于核燃料组件的设计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没有自主品牌,这也成为我国核燃料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原因之一。在管理体制上,我国核燃料产业管理体制封闭,缺乏活力。现阶段,我国核燃料产业的管理体制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军工体制。投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上较多地强调军品的特点和封闭性,缺乏活力。而在核燃料产业内部,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等活动的单位分属于不同法人的企事业单位,各单位的运行机制不同,单位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上下游之间流通环节不畅,影响了产业的长远发展。此外,我国大多数核燃料企业地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人才流失严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核燃料产业化的进程。
用科技创新提速核燃料产业化进程
在核电快速发展的强劲拉动下,在新形势下,我国核燃料产业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核电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对核燃料供应的需求大幅增加,天然铀、浓缩铀以及核燃料组件等各类产品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国家提出“核燃料加工立足国内,加快提升产能和技术水平,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方针,为我国核燃料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之,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已经形成良好的核燃料配套产业(如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材料等)得到飞速发展,这些条件都为中国核燃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可是,我国核燃料产业发展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现行体制机制的不适应,以及引进先进技术的门槛愈来愈高、突破国外专利壁垒困难重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等现实的存在也为我国的核燃料产业化发展之路布满了层层荆棘。
目前,我国核燃料产业集中在中核集团一家,中核集团不仅是唯一的核燃料供应商,同时也是核燃料的用户之一。在核电多业主的格局下,独家控制核燃料的供应,对其他用户形成心理上和实际上的压力,也促进了其他企业进入核燃料产业的想法。
作为中核集团核燃料产业发展决策与要求的落实者,中核燃料公司正经受着国外和国内市场的双重“夹击”。面对中国蓬勃发展的核电市场,国外核燃料企业一直试图利用其规模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打开中国核燃料市场的大门。在国内,中广核也欲筹建自己的核燃料元件生产企业,并加大与国外企业合资的力度。而伴随着多元化核电产业发展格局,这也势必会带来核燃料的供求多样性。
如何选取企业的战略,这不仅要考虑企业所处环境和面临的压力,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及行业地位来确定。通过对中核燃料公司自身资源进行分析,建议公司可以采用竞争型发展战略。
首先,从外部市场需求来看,未来核燃料市场需求仍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核电对核燃料价格的敏感程度会有所增加。
其次,从内部环境来说,核燃料及生产设施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降低了公司的财务能力,这就要求公司在未来的生产经营中必须要采取稳健的财务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
再次,从核燃料产业的性质分析,核燃料产品不仅关系到核电的运营成本,更关系到核电运营的使用期限以及安全性,所以核燃料产品的质量不能为了减低成本而降低。这就要求成本降低应该从生产技术和规模成本等方面着手,不能降低材料及设备的标准。
基于上述原因考虑,在不降低客户认可价值的前提下缩减成本则是中核燃料公司最佳的竞争型战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