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我再来一次的话,我还愿意做中国戈壁滩上的那一朵小小的马兰花,用我全部的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间的光芒,用它来照亮这脚下生我养我的土地,用它来照亮这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用它来照亮这民族用血与火浇筑的共和国,它永不停息的强国梦!……”
记不清是第几次不为写日记而翻开日记本,只为再一遍默念这段自己在观看话剧《马兰花开》后记下的台词,一遍一遍的看,一遍一遍的被感动。这部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主角,以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过程为主线的清华原创话剧,在我第一次观看的时候就被它深深的震撼了,观演中几次留下眼泪。我问自己,如此令人震撼的感动来自于哪里?当细细品味“老邓”一辈的故事时,当把这故事融入时代的洪流中时,我忽然了解了感动的来源。
感动来源于“如果要我再来一次的话,我还愿意做中国戈壁滩上的那一朵小小的马兰花”的无悔选择。
一句号召,一纸通知,他们就能暂时割舍亲情爱情踏上艰苦的旅程;一个背包,一张车票,他们就能坚定放弃物质享受奔赴苍茫的戈壁。动力来源于哪里?来自于他们对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的无限自豪感,也来自于他们对新生共和国内忧外患处境的极度担忧。“长大后,我也要造出中国自己的子弹,更大更强的子弹,看谁还敢欺负咱”是少年邓稼先在破败的圆明园中立下的誓言。当中华民族终于走过一百多年被侵略、受屈辱的历史成立新中国时,青年邓稼先心中激荡着的自豪和激动无需多言。但经历了多年的外敌和内战,国内早已没有积累,工农业的发展都因为经验的缺乏和战争的打击而满目疮痍,新生政权自身是那么脆弱;同时还要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挤,不仅西方国家对它进行封锁,美国还老用原子弹加以威胁,国际环境对它来说又是那么残酷。为了改写自己的历史,新中国必须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核技术研究,下定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制造原子弹!这样的号召凝聚了一批同邓稼先一样的青年力量,让他们甘心选择在最宝贵的青春之时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事业中去。当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说出那句“如果我能做成了这件事,那我邓稼先的一辈子就会活的很有意义;如果这件事能成功,我就是死了,也值得”时,选择本身就足以让我热泪盈眶。
感动来源于“用我全部的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间的光芒”的忘我奉献。
选择本身能带给人感动源于他们走的是常人不敢选择、不愿选择的道路,但轰轰烈烈的选择过后,能在坚持的漫漫长路中上下求索却更难能可贵。用二十八年的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用半辈子的时间扎根于茫茫戈壁,“老邓”们没有计较时间成本,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抓紧一切时间做成这件“有意义”的事。当时的中国没有办法给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提供衣食无忧的后勤保障,甚至是填饱肚子的最基本要求也很难满足。生活在物质充盈时代中的我们很难想象吃过午饭后不到两小时肚子又敲起鼓来的感觉,很难体会饥饿难耐时只能冲一杯酱油汤来充饥的感受,很难理解科研工作者间“吃一颗红枣要多工作一个小时”这看似轻松调侃中的无奈……或许二十八年的时间成本很多人都能承担,物质条件的极度匮乏不少人也能承受,但是半辈子的隐姓埋名,连至亲至爱之人都无法了解自己成就的孤寂,却让几乎所有人都难以承受,对理想望而却步。当在剧中看到邓稼先的母亲卧病在床,父母妻子都不知道这原子弹成功的功劳属于自己儿子的时候,我再一次难以抑制心里的极度哀伤,为“老邓”的难言之隐,同时也为这个放弃了最基本幸福的家庭而流泪。当邓稼先在出发前对妻子说出“不知道”“不能说”“不可以”的时候,他就已经放弃了与亲人分担苦忧,甚至分享成功的机会,这难言的辛酸滋味,我们都没办法评说与体会。
感动来源于“照亮这民族用血与火浇筑的共和国,它永不停息的强国梦”的伟大成就。
个人选择与历史使命的融合总是能激发出青年人昂扬的斗志,而个人追求的成功与民族梦想的实现更能激荡出全民族振奋的力量。“老邓”的胜利不仅在于完成了自己认为“死了也值得”的奋斗目标,同时更在于打破了白人核垄断的局面,让新中国不再受到敌国的核威慑,真真切切的给全民族打了一针强心剂!中华民族经历过万国来朝的鼎盛辉煌,也遭受过在船坚炮利的威胁下打开国门的丧权辱国,所以我们似乎更能理解“强国”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对它也有比其他国家更迫切的渴望。核力量是科学与技术的象征,同时也是国际地位的象征,当罗布泊升腾起的蘑菇云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掌握了原子弹制造技术的时候,我们就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命运,将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从此,我们开始有底气在联合国上争取合法席位,留下了乔冠华大笑的经典照片;我们开始有魄力的大步发展经济,取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傲人成绩;我们开始有勇气申办奥运会,圆了民族百年奥运的体育梦想……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仅是科技力量的体现,更让人无法忽略的是它在民族发展道路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老邓”们的成功就更加令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震撼。
每当翻看这段台词的时候,我总能想到选择、坚持和成就给我带来的感动和震撼,但当我合上日记开始静静思考为何自己对这部话剧情有独钟,甚至对其中的许多片段感到心潮澎湃的时候,我想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渴望实现个人价值和强国梦想的青年人的激情,也不仅仅是一个作为邓稼先校友的清华人的自豪,更多的是来自一个学习核工程与核技术的大学生的兴邦之梦!
“老邓”一辈不断追寻的是军用核工业的成功,这样的强国梦想不仅让我们彻底告别了被奴役、被威胁的苦难命运,还保证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稳定,为国家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回归当下,面对现在国际战略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祖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的现状,我们新一辈的核事业接班人又应该如何将与“老邓”一样的报国之心付诸实践?如何在新时期中也能让祖国在又一轮的竞争中掌握先机和主动权?“老邓”的“核工强国”之梦已经实现,那么,为了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为了我所爱专业的继续发展,为了给祖国带来一些变化的迫切愿望,我又将怀揣怎样的“中国梦”继续前行?
当我开始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能为深爱的祖国带来些什么的时候,想到了有些人对当今军用核工业发展的质疑态度。他们认为当今是和平发展的时代,是经济发展的时代,任何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振兴都需要依靠经济,因此核技术在军事领域应用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是否“老邓”核军工事业强国的使命可以暂时被我们搁置?当我冷静下来回顾咱们民族“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历史时,思考当今“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时,想到国际上许多对我们虎视眈眈的国家接连进行军备竞赛时,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新一辈核技术工作者还需要接过“老邓”的接力棒。我们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必须铭记“发展才能自强”的道理,在当今时代中更需要强大的军工力量保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进一步巩固老一辈人“核工强国”的中国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继续探索,“能源”是我接下来想到的关键词。能源是影响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个国家都在能源开发储备和能源结构转变方面不断进行着努力和尝试。从中东的战争到美国大规模勘探页岩气,再到近期印度韩国纷纷大力发展核电事业,我们能够看到能源在当今国家发展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不仅国际环境显示了能源的重要性,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也时时提醒着我们需要承担的更多。中国能源用度增速较快,能源结构与世界差别较大,加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压力,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已经势在必行。传统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储备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电力需求,完全新兴的风电水电又因为稳定性和储备技术等问题存在自身的局限,因此,着眼当今的可用能源,核能应该作为一大能源支柱,将我国的整个能源结构盘活。
抱着学以致用和核能兴邦的美好愿望,我开始在专业学习中处处留心核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今后的前沿方向。留心课堂学习、积极专业实践、参加暑期学校,我和身边的同学们一起为了这个梦想开始了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学习。这个过程中我们有过了解技术现状后的沮丧,也有过看到自主研发的新技术蓬勃发展后的激动。当在专业实践路上了解到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少之又少,在专业学习的课堂中了解到我国规模巨大的核电市场居然是外国品牌和技术担当主角的时候,我们有了些许的沮丧,火一样的热情在现实的尴尬局面下遭到了不小的打击。但调整心情之后,却更坚定了我们必须自主研发出新一代反应堆技术的决心,我们深知核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当是我们这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当代的“老邓”们为我国核电事业所做的努力: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主导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温气冷堆技术已经进入示范电站的建设阶段;以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徐?院士为首席专家的快中子堆技术已经实现了实验堆的并网发电。掌握这两个世界上公认的新一代核电技术意味着我们已经占得了先进核电技术的先机,当今核电工作者以自己坚忍不拔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经历为我们新一代核事业接班人鼓足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时常感慨于与一位学长交流时他说的一句话:“工程物理系的同学比其他院系的同学更应该看《马兰花开》这一部话剧,工程物理系的同学更应该有志于做清华学生的脊梁”。感慨不仅仅来源于他这句话本身鼓舞人心的力量,更在于他博士毕业后的选择切实践行了自己的志向。家庭条件很好的他本来可以选择留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专业方向很有前景的他本来可以选择继续从事辐射成像这一工作,婚姻美满幸福的他本来可以选择与爱人一起过上平稳安逸的生活,但是在博士即将毕业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去陕西汉中的一家铀浓缩工厂工作,与工人师傅们吃住在一起,将本科和研究生期间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他们。我问他选择的理由,他说实践的时候当自己看到工人师傅们只会操控离心机,但却无法处理故障,铀燃料只能白白损失的时候,非常心疼我们国家本来就不富足的铀矿资源,而当工人师傅们用自己讲授的知识能够维修离心机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被需要和能付出的价值所在。听了他的话,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老邓”离我们并不远,其实他一直都在自己身边。
时代变了,我们不用再因为投身祖国建设而选择忠孝不能两全,我们不用再因为从事科研工作而放弃与家人团聚的美满,我们不用再因为专心核技术研究而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但是,在这些变化之中我们挥洒青春的激情、强国兴邦的梦想却一直没有改变!现在的我,也愿成为神州大地上一朵小小的马兰花,凝聚我青春甚至一生的光芒,照亮自己“核能兴邦”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