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回眸核能行业“十一五”(三)
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 国际合作行业管理
推进核科技创新重视核专业人才培养
“十一五”期间,核能领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协同国内“产学研”单位全面开展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AP1000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AP1000国产标准化设计的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已经完成,CAP1400概念设计已通过国家评审。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项目开工前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与此同时,我国在核能各领域都取得了一批新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核电与反应堆技术方面,中国实验快堆于2010年7月实现首次临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1000核电站初步设计通过了国内专家同行评议;在核燃料循环技术方面,成功探明超大型铀矿床,先进铀转化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专用设备研制取得重大跨越,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热调试圆满成功;在核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先进研究堆于2010年5月实现首次临界。
核能领域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国防科工局支持的原子能院总体规划建设全面铺开,新的核动力研发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国家能源局设立了39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其中与核能相关的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研发中心、核级锆材研发中心、核电站核级设备研发中心、轻水反应堆研发中心、核电先进燃料元件研发中心、核电工程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核电站仪表研发与试验中心、快堆研发(实验)中心、核电站寿命评价与管理研发中心、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研发中心、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心等已正式挂牌;科技部组织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国内配套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正式启动,
在核电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核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受到各方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立了核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已成为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核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的推进,有效地缓解了核电快速发展与核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
进一步深化核能国际合作
五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核能国际合作,成功承办了国际原子能机构“面向21世纪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等国际会议,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在核能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核电、核燃料领域国际合作日趋活跃。中核集团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二期核电工程项目顺利推进,新的后续项目正式生效;对外引进技术和设备的AP1000核电项目、EPR核电项目顺利实施,台山核电公司引进外国资本建立了合营企业;田湾二期核电项目、中国示范快堆项目、和平利用核能研发、核电技术服务、大型商用后处理-再循环工厂项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已经签署。
海外铀资源开发成效显著。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积极开展境外天然铀资源开发,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尼日尔等的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与国外签署的铀资源开发和采购协议的落实,为满足我国核电发展需求提供了保障。
进一步加强核行业管理
为适应核能行业加快发展的需要,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对我国核能行业管理做出重大调整。与核能行业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大力加强行业管理工作,促进了核能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积极推进《原子能法》的立法工作。国家国防科工局组织开展了核工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大力加强核工业核心能力建设和科技自主创新,促进核燃料循环产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努力做好核设施退役治理、核安全和核应急工作。
国家能源局大力推进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并开展规划调整工作,组织开展核电安全规划和核电管理条例的编制工作,开展全国核电安全大检查,推动核电运行与建设管理经验交流活动。
国家核安全局着力加强民用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发布了《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商用核电厂建造阶段核安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核电站建设、运行及与核安全相关各领域的监管工作,明确了核电厂营运单位和核电厂核岛工程总承包单位的责任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