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中国核电发展中心主任张旭波
就整体而言,我国核电系统集成和装备制造能力是有抗风险能力的(观点1)
30多年来,我国核电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在建在运机组合计56台,装机5808万千瓦,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后续发展基础,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引领和比较优势。在安全管理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核电安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要求,为做好核电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核电安全运行业绩一直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去年,四部委联合部署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核电安全管理提升年专项行动,为我国核电安全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评价,实现了行业大动员、大协作、大交流,核电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核电技术能力上,经过各方多年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CAP1400和高温气冷堆等先进核电技术,在小型堆、快堆等新一代核能技术研发上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形成了梯次推进持续发展的系统布局。
与此同时基本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科技引领、政策支持、市场导向,以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国电投集团为骨干,高等院校制造企业参与的政产学研同协同创新核电科技创新体系。
在发展后劲上,我们有市场空间优势,可通过批量化建设提高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我们有人才优势,造就了专业化程度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我们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优势,铀资源保障能力,核燃料生产能力,设备制造与土建安装能力,均能够满足我国核电发展长远需要。
近期美国出台新规,增加对我国出口核能科技管制。但总的来说,除少量核心元器件、芯片、原材料外,整体核电系统集成和装备制造能力是有抗风险能力。可以说我国已成为当前全球核电建设经验最丰富,运行业绩最好,人才储备充足,发展前景最好的核电大国。在新一轮核电发展中取得了宝贵的比较优势,有望引领未来全球核电产业的发展。
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核电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提高发展质量。这几年,已经建成的核电机组面临消纳难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弃核现象,这不符合核电清洁低碳稳定高效,适合基荷的技术特征,限制了发挥核电在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应有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核电新项目建设节奏有所放缓,核电面向中、长、远期保障能源安全和优化能源结构的作用也不能充分发挥。而随着在建机组的陆续建成投产,核电装备制造及施工建设产能逐渐放空,对上下游产业及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压力增大。
此外,邻避效应也是当前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我国核电发展较为封闭,科普宣传和公众沟通滞后于核电产业发展,公众对核能的了解和认知有限,对核电安全心存疑虑,不断出现核恐惧,核抵制行为。核电发展将长期面临公众质疑和接受与考验的新常态。加强核电公众沟通,增强公共安全信息,提高社会接受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以上问题既有核电自身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客观挑战,也有认知层面的主观因素,我们要冷静理性的去对待,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面向2035甚至更长远的2050年,核电即将进入新一轮的高速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扎实做好有关工作,用实际行动维护好核电发展环境。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和核电企业共同努力下,核电行业开展了大量科普宣传和公众沟通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总体上看,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核电科普宣传与公众沟通方式方法,宣传与沟通成效不断提升。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也还存在一些改进和优化空间。
建立现代先进的公众沟通理念、科学完善的公众沟通体系及创新高效的公众沟通模式(观点2)
一是要建立现代先进的核电科普宣传与公众沟通理念。核电不仅仅是面向公众的核科学知识普及,通过科普把公众培养为核电工程专家不现实。核电科普更要重视核科学方法、核科学思想和核科学精神的传播,建立起核电行业与社会公众的信任关系。不仅仅是听得懂听得到,更重要的是听得进听得细。还要利用好现代化手段,特别要把握好新媒体革命带来的深刻影响。
二是要建立科学完善核电科普宣传与公众沟通体系。科普宣传与公众沟通是一项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当前核电的科普宣传与公众沟通工作尚未形成社会化的科普格局,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上下合作、交流分分享不畅,没有形成全行业合力。对此我们正在研究发起成立核电科普宣传与公众沟通联盟,创新核电科普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各个层面科普资源以及群众性科普力量。
三是要建立创新高效的核电科普宣传与公众沟通模式。在政府层面,更加明确核能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发展核能的态度和决心,重视政务透明,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涉核舆情监测和应对联动机制。在社会层面,不能把公众只当做核电科普宣传的对象,更要调动公众积极性,使其成为参与的主体,不断培养和提高公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能力。在企业层面,要充分认识科普沟通工作的重要意义,各企业领导应亲自挂帅,完善领导护驾,提高工作层次,建立长效稳定的投入和保障机制,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演讲全文略有删改,文稿未经发言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