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核集团核电投资开发中心总经理 郝坚
我国涉核公众沟通存在三个不足。(观点1)
1.公众沟通的工作认识度不足
在长期实践中,业界对于公众沟通工作的重要意义已有一定认识,但对如何在全新的传播形态下精准有效地开展公众沟通,尚且没有形成有效共识。根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但面对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网络时代,我们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不深入,缺乏具有高度针对性的系统策略。目前所做的工作宣传多、参与少,公开多、引导少,没有形成良性工作循环。
2.公众沟通的系统协同性不足
当下的公众沟通工作不仅需要解决公众的认知问题,很多时候还需要解决利益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不仅需要企业在内部建立起多系统、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体系;也需要在行业内统一认知,树立和落实好统一执行的工作标准,建立和完善好有效互动的工作平台;更需要从全社会争取支持与协助,比如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弥补企业在社会利益协调方面的不足、通过智库机构的支持弥补企业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
3.公众沟通的专业复合性不足
涉核专业知识要被公众所理解,必须依托一套能最大限度覆盖公众兴趣需求的内容产品。好比盐不能直接吃,而是要放到各道菜肴当中让人吸收一样。现阶段我们的公众沟通仍旧“偏硬”、“偏咸”,比如宣传产品方面,仍以纸质为主,动态、可触、可参与的新型产品形态少,难以激发公众兴趣。这背后体现出的是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队伍的缺失。
专职从事公众沟通的从业人员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高素质人才偏少问题普遍显现,此外还呈现区域分布不均、类别差异较大(技术专家多、讲故事的人少)的总体布局形象地讲,面对丰富的原料和素材,我们缺少一批优秀“大厨”。
公众沟通是核能行业发展的生命线。(观点2)
1.贯彻《核安全法》要求,弘扬核安全文化,强化工作认识
《核安全法》在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中对相关工作进提出明确要求,对涉核项目公众沟通工作划出底线。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核安全观的指导下,所有的涉核行业人员都应该认识到,公众沟通已经不是可以选择做或不做的事情,而是必须做好的事情。公众沟通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是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涉核公众沟通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和高举核安全文化的旗帜,在策略制定、行动落实、产品设计与制作等方方面面都坚持将核安全文化内化其中,彰显“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的行业特质和“一次把事情做好”的优良作风。
第一,将“公开透明”作为工作的指南针,坚持公众沟通工作的全流程覆盖,实践好“安邻、友邻、暖邻”的“大公众沟通”,主动承担起企业集团肩负的社会责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二,坚持依法、常态、主动、便民,提升公众参与度,在多学科视角下(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提高公众沟通整体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第三,坚持做在日常,做在经常。下功夫提高科普“有效性”,一方面要突出专业度、权威性,让专业人士、权威专家发声,为科普知识的正确性、可信度“背书”。另一方面要突出通俗化、贴近性,勇于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用听得懂、好理解的方式讲好行业发展故事,注重科普与文化结合、与日常生活结合。
3.推进生态核电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助力可持续发展
2017年中国能源研究会联合中广核提出了生态核电发展理念,将核电产业由清洁提升到生态,由环境相容升级到与环境“共生、互生、再生”。涉核产业也应通过生态引领,坚持生态第一,以公众沟通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协同发展,以公众沟通促进产业融合。
4.强化舆情工作能力,精准引导管控,做好保驾护航
关于涉核项目的讨论是舆论引导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热点。涉核企业应以“公众沟通永远在路上,舆情应对永远在心上”的精神,一方面通过全媒渠道和社交平台,针对特定区域和人群,进行靶向发布与互动引导。另一方面统筹网上网下、境内境外,严防对邻避项目的妖魔化炒作,特别是境外负面舆论向境内倒灌扩散。
5.贯彻以人为本精神,发掘专业人才,培养志愿队伍
做好公众沟通,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业务优秀的专业队伍,在企业内部,将尝试打破部门框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培训投入,激发员工活力,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总结一套灵活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