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当前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快速发展,核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党中央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由核能核技术利用大国向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文化引领,推动文化强核,在理解中国核安全文化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厘清核安全文化培育短板,明确阶段目标和方法,创新工作方式,形成敬畏安全、维护安全、保障安全的良好氛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一项事业、一支队伍的发展,总是以文化繁荣为引领。核安全文化自提出以来,对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逐渐成为全行业的价值观。
当前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快速发展,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任务日趋繁重, 核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党中央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由核能核技术利用大国向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文化引领,推动文化强核,全行业包括发展部门、监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各负其责,创新核安全文化培育, 形成敬畏安全、维护安全、保障安全的良好氛围。
1. 文化强核是核行业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核安全文化是文化在核行业的集中体现,伴随核能发展而生,深刻影响着核行业从业人员的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对推动核能安全高效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也 是以工业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行业坚持文化强核是必然选择。
一是文化强核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政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文化强国战略,形成了重视意识形态、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并相继发布指导文件,明确了文化建设方向和实施路径。在核安全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届核安全峰会上向世界传达中国培育核安全文化的坚定态度 , 践行以“理性、协调、并进”核安全观为指引的中国核安全文化,既是以文化强核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政治要求,也是行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遵循。
二是文化强核是保障核与辐射安全的必然要求。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安全是核行业的最高价值,保障核安全,既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也更加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通过文化补足安全管理。历史经验表明,人为因素是诱发核安全事件的主要或根本因素。除自身技能不足外,人因问题产生原因更多在于 缺少严格遵守法规程序要求的自律以及在此基础上为安全使命不懈努力的自觉, 其根源就是核安全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必须通过核安全文化培育来凝聚培养安全价值观,养成利于安全的思维方式,形成对安全的敬畏态度,有形导出为安全管理 的制度和措施,产生有利于安全的良好行为实践,以有效的安全管理来防范、发现、解决安全问题,构成坚固每一道纵深防御措施的安全保障体系。
三是文化强核是保障核行业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核安全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发挥核安全文化对于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增强从业人员履职尽责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核安全水平。主要体现在:(1)对防范事故风险的作用。我国发生核事故的风险始终存在,必须汲取福岛核事故教训,清醒认识我国核电安全问题的复杂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严格落实风险防范措施。(2)对防范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风险的作用。我国早期遗留放射性废物亟待处置,新产生放射性废物也在不断积聚,要借力核安全文化,深刻认识问题紧迫性和艰巨性,把握方向,明确责任,紧盯保护环境、维护公众健康的核心目标,守卫核安全。(3)对防范涉核事件影响社会稳定风险的作用。涉核事件关系到核能发展与社会稳定,必须要依靠核安全文化“春风化雨”,推动行业自律,从深层次解决中国核行业现实存在的违规操作、隐瞒虚报等顽疾,以良好的核安全业绩取信于民,展现核行业的“精气神”。
2. 准确把握当今中国核安全文化的丰富内涵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核安全文化承诺和要求,在我国核行业有效培育和践行核安全文化,就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中国核安全文化经过30年发展,逐步将西方核安全文化理念与中国文化理念和实际情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质的核安全文化内涵。
2.1 国际核安全文化既有共性又包容差别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报告(INSAG-4) 中首次给出了核安全文化定义。随后美国核电运行研究所(INPO)、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等机构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根据对核安全文化的理解以及实践经验,将原始定义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特性和态度”“单位和个人”细化为以安全为首要,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以及领导者和成员等内容,显示出各国机构认可的核安全文化本质要素。
核安全文化定义的演变,表明核安全文化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与各国国情、核安全文化实践相匹配,并与本国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但不论何种定义,核安全文化始终与人的意识、行为和组织环境相关,其确保安全、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根本目标以及不断优化安全保障能力的期望是亘久不变的。
2.2 中国核安全文化内涵独具特色
2014年发布的《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首次给出了中国核安全文化定义,将各国强调的核安全文化本质要素,明确为“组织和个人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以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目标,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中国核安全文化强调以中国核安全观以及“法治意识、忧患意识、自律意识、协作意识”作为核心价值观,并在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以“严慎细实”“四个凡事”要求和《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8项特征作为行为准则,以核工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为精神内核的文化特性。因此,中国核安全文化是以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核安全文化本质为核心,在中国化实践过程中逐步融入中国价值观念和实践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安全文化内涵体系。
一是坚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东方智慧,中国核安全文化充分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将传统文化对于安全的辩证看法融入核安全文化实践中,同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和“法治意识、忧患意识、自律意识、协作意识”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安全第一”的根本方针,充分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中国安全价值精神阐述西方核安全文化理念。
二是坚持秉承核工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核电发展的价值底蕴, 同样来自核工业60年发展形成的“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 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核工业精神所表达出的爱国奉献、勇担重任、严谨细致、开拓创新精神,既与核安全文化要求一致,又将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爱国基因注入核安全文化内涵,使核安全文化理念更加突显中国特性。秉持这份基因,中国核行业展现出对安全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塑造了一支优秀的从业人员队伍,支撑了我国核工业安全稳健发展。
三是坚持结合中国核安全实践。在消化吸收国际核安全文化理念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将中国核安全实践经验融入核安全文化理念。通过总结监管经验,形成“独立、公开、法治、理性、有效”的监管理念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指导核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分析中国核行业现状,明确面向全行业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普及核安全文化理念,同时针对核电厂、核设备等不同领域实际,逐步明确了有所侧重的核安全文化内涵和方向,形成了“四个凡事”核安全文化要求和“精益求精、严谨细致、专注敬业、执着坚守”的工匠精神等领域实践。这种既有机统一,又充分兼顾各自特性的探索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核安全注重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的特质。
3. 坚持和培育核安全文化仍然任重道远
通过多年的培育推广,我国在核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政府对核安全文化建设举措持续增强,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氛围全面形成。然而核安全文化培育是一项长期性工程,从近期发生的几起核电厂运行事件和设备质量事件来看,当前阶段我国核安全文化培育需要从认识、目标和方法上重点加强,从而推进核安全文化培育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3.1 核安全文化认识不到位
对文化作用认识不到位。文化的作用在于影响、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进而形成推动事业前进的力量。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对核安全文化保障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没有认识到核安全文化是纵深防御每道屏障的基础,是深层次解决安全问题,确保核行业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对政府作用认识不到位。企业是核安全文化建设主体,而政府则是工作推动主体。《核安全法》从法律上明确规定,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行业主管部门和能源主管部门要建立培育机制。通过发挥政府部门的撬动作用,有效指导、督促企业落实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保障核安全。
对长期性认识不到位。核安全文化具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特性,其培育过程必然是长期而动态的,不能因为短期见不到实效,就充满疑问。即使广泛开展了核安全文化宣贯等工作,起到的作用仍然是传播种子、培育意识,核安全文化建设依然在路上。
3.2 核安全文化建设方法不对路
核安全文化有效落实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一是在单位内部,不同层级、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核安全文化培育要求,要依据《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落实决策层、管理层和全员的培育要求,同时针对全员中的关键岗位、关键人员要进行重点研究,确保关键环节不遗漏。
二是在不同领域之间,要根据各领域实际制定相应策略。核电厂核安全文化虽与国际接轨,但也出现了违反制度程序、隐瞒虚报等核安全文化弱化现象;核设备等领域由于产业链的位置及行业特点,核安全文化建设还尚处于探索阶段,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由此导致设备不符合项较多、建造阶段问题多发的情况,与核设备领域相适应的核安全文化培育方法亟待完善。
三是行业与监管部门之间也有不同要求。行业更加注重落实安全责任要求, 而对于监管部门要注重确保独立监管,基于现有规律认识,凭借自身专业技术,对 监管对象作出客观评价,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作出预判,防范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
4. 坚定不移推进我国核安全文化培育
持续推进核安全文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撑和统筹调控。核安全文化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从目标、对象、方法等多方面发力持续推动。要深化核安全文化建设目标,既要通过不断强化法制建设,严格监督执法,遏制人因事件多发态势,形成“不敢”的行业环境,更要依靠核安全文化形成“不想”的自觉氛围,从思想意识和组织环境层面杜绝管理风险源头,筑牢人因防火墙。
4.1 树立“不想”的价值观念
如何正确认识核安全,进而深刻认识法规制度和岗位职责的重要性,是倡导核安全文化的基础所在。要通过核安全文化培育,使从业人员真正认识并理解核安 全的使命、目标,个人对核安全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人差错对安全可能造成的后果, 尤其是错误操作和违反制度程序对安全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树立“不想”的价 值观念,摒弃无安全意识、无责任意识、无制度意识等问题,规避人因风险的产生源头。
4.2 建立“不想”的行为准则
核安全文化不仅是安全的认识论,更是工作的方法论。避免出现安全问题的良好实践本身就是核安全文化的一部分,要通过践行这些实践,主动找到避免差错的方法,自觉应用纠正差错的方法,积极储备规避差错的经验和知识,培养注重安全的行为习惯以及对于安全问题的警觉性,让维护安全成为从业人员的“下意识” 反应,降低人因失误概率。
4.3 营造“不想”的全员氛围
核安全文化不仅是认识论、方法论,更是组织管理学。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早期问题未得到重视,这种现象就会演变为风气、氛围,导致问题缺陷的不断累积,危及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安全发展。要通过核安全文化,形成“自上而下”关注安全的全员氛围,建立“自下而上”提出安全关注问题的畅通渠道,形成全员主动改进的学习环境,让安全的监视器覆盖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人都是安全的自觉守卫者,让人因风险无处藏身。
第一作者简介:
张瀛,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工程师,长期从事核能领域公众沟通研究和实践工作。2015 年至 2018 年借调环境保护部(核安全局)核设施安全监管司从事核安全文化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