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2025法国世界核工展(WNE)在巴黎维勒班展览中心开幕,中广核携“华龙一号”、“和睦系统”、核电智能装备及国际合作成果亮相展会,在这场覆盖35000平方米、汇聚1000家参展商与25000名专业观众的全球盛会上,全方位展现我国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实力。
一、华龙一号:安全与环保双标杆

▲华龙一号模型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是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发展重大标志性成果,目前已形成覆盖型号总体设计、燃料及堆芯设计、设备研发、建造及运维便利性等各个领域的核心技术,不仅先后通过欧洲用户要求认证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且获得国内国际发明专利800余项。当前,“华龙一号”在运在建机组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是我国核电批量化建设的主力机型,也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主力选择。
“华龙一号”凭借革新性的设计理念与重大技术创新筑牢安全防线,采用独立冗余的安全系列及应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技术,安全性更高。每台“华龙一号”机组年发电量近100亿度,能够满足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二、核电建造&运维智能驱动高效升级

▲智能核电
智能核电系统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包含智控、智驭、云链三大平台。其中,智控平台全面实现核电机组自动化启停,并大幅提升控制精度与响应速度;智驭平台可实现机组运行状态和设备健康度的实时监控和预警诊断,每秒可捕捉200万个数据波动,就像给核电站装上了“心电图检测器”;云链系统相当于一张遍布在核电站的“神经网络”,将“感知”信息实时传递至“决策中枢”,并确保“中枢”指令能够快速、精准地传递至各个“执行单元”。

▲智慧工地
智慧工地系统定位为面向生产现场管理的集成性数字化系统,包含现场智能物联感知系统、生产要素管理系统及标准化作业管理系统,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场作业全量全要素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构建起可视、可管、可控的立体化智慧工地。目前,中广核智慧工地已在广东太平岭等7个核电在建项目全面部署应用,覆盖近11万产业链工人、5300个作业班组,累计完成28万次作业申报和数字化检查。
三、核电智能装备破解运维难题

▲智能装备区
随着核电在运机组的增加、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公众对核安全的高度关注,利用智能装备解决核电站特殊环境下的日常检修、事故处理等复杂操作已成为全球核电发展的热点。中广核面向核电安全和发展需求,聚焦机组运维、应急检修等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已形成共计100余款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系列产品。
四、数字科技核电“神经中枢”自主可控

“和睦系统”是中广核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核级数字化仪控(DCS)平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系统应用于包括“华龙一号”“VVER”“高温气冷堆”在内的33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实现了二代至四代核电技术和堆型的应用全覆盖。“和睦系统”具备同时开展12-15台核电机组的设备供货能力,在三澳核电站等实现“双零”(零缺陷、零NCR)高质量出厂交付,为“华龙一号”等重大核电项目批量化建设提供保障。
此外,中广核自主研发的大型数字化仪控SH_N平台首次在大亚湾核电站30年大修中为机组成功“换脑”,为全球在役M310核电机组提供了控制系统成功改造的样本。
五、国际项目全球能源合作样板

中广核积极拓展国际能源合作,打造全球能源合作样板,自主投资、建设、运营的纳米比亚湖山铀矿,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实体投资项目;作为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与哈萨克斯坦 “光明之路” 对接的标志性工程,中哈组件厂项目投产至今,不仅实现了中广核核燃料组件制造 “零” 的突破,更以严格 “中国标准” 树立起中哈核能合作质量标杆。

▲中广核湖山铀矿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中广核在全球18个国家布局48个项目,控股装机规模达1307万千瓦,业务涵盖气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已形成 “一横两纵” 全球发展布局。其中法国Fujin风电项目(总装机20万千瓦)是中广核在欧洲首个自主运维项目,马来西亚EMPP燃气发电厂(总装机224.2万千瓦)为当地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燃气电厂且获评 “全球最佳燃气电厂”,老挝北部互联互通清洁能源基地项目则打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首个电力互联互通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在带动老挝能源转型和产业链升级、助力其打造 “东南亚清洁能源蓄电池” 的同时,深化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切实造福两国人民。

▲马来西亚EMPP电厂
六、VR 互动区跨时空协同创新

展区内设置的核电VR互动设备,融合三维数字人、VR/MR云渲染等前沿技术,支持多地工程师同步开展虚拟作业,可模拟设备检查、维修等场景,提前发现人机工程问题,提升协作效率,将验证周期从数周缩短至数日,成为展会人气打卡点。

此外,在中广核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地区的果干、坚果、蜂蜜、山茶油及文创特色好物展区前,外国观众连连点赞,硬核科技与文化共融,架起中外文明互鉴暖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