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题的第四届国家工业遗产大会在湖北黄石召开。作为中国大陆核电的发源地,中国核电旗下秦山核电站凭借在核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及卓越的遗产保护成效,入选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在获评中央企业工业遗产(核工业)基础上再添国家级工业文化荣誉。


遗产价值:一座核电站的国家记忆
秦山核电站的遗产价值,深深镌刻在我国核电从无到有的自主发展历程中。1970年2月初,周恩来总理指出:“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同年2月8日,上海市传达周总理相关指示,“七二八工程”正式启动,开启中国自主核电探索之路。1985年3月20日,浇筑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15日,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这一刻,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彻底终结,中国也跻身全球第七个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核电站的国家。
如今,秦山核电已建成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70万千瓦,涵盖30万、60万、70万、100万千瓦级多种堆型,是我国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已累计安全发电超9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8亿吨二氧化碳,植树造林560个西湖景区,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筑牢清洁能源根基。
40年来,秦山核电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电发展之路,形成了“自主创新、融合发展”的秦山经验,成为展示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和中国核电事业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质量奖等国家级荣誉百余项。
保护实践:“活态传承”守护工业根脉
秦山核电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秉持着独特的核心思路,不采用“封存”式的静态保护,而是通过持续运维与现役机组运行的深度融合,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遗产始终“运行”在当下。自1991年并网以来,秦山核电已实施24次机组换料大修,还开展机组日常维修和系统设备改造,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技改资金,平均每年完成技改项目130多项,保障机组始终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作为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也是首个面临延寿或退役抉择的电站。为更好开展保护,自2011年起,秦山核电提前谋划并联合核安全监管部门及行业专家进行论证,制定了机组延续运行的技术路线。经过48项安全评估和19项工程改造,2021年9月,秦山核电厂1号机组的运行许可证获准延续,有效期至2041年7月30日。机组焕发了新青春,更为行业提供了“秦山方案”。
遗产承载的自主创新基因正在不断延续,如今秦山核电已拥有147项各类标准,其中3项国际标准、12项国家标准;依托商用重水堆研发的“和福一号”同位素生产技术平台,已实现碳-14、镥-177等多种同位素自主量产,打破进口依赖;而作为“中国核电的人才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叶奇蓁,培养了“全国道德模范”何少华等代表人物,向外输送3500余名技术管理人才、150余名核电高管。
创新利用:以遗产为纽带赋能融合发展
如今漫步全国最大的核电专题科技馆——中国核电科技馆,那些见证历史的“遗产”在这里收藏陈列展示,仍鲜活如初,让“工业记忆”可触摸、可探及:记录中国大陆第一度核电诞生的时钟,指针停留在1991年12月15日的并网瞬间;保存完好的秦山核电站主控室及盘台,数万个按钮与指示灯,默默诉说着当年自主调试的艰辛。
在活化利用上,秦山核电还在探索更多可能:积极打造公众体验最丰富、适用性最强的核电科技馆,开发“一堂特色教学课”“一条融核沟通线”等特色课程,结合“魅力之光”全国中学生核科普知识竞赛、“盐娃追科星”等IP活动,每年举办100余场科普活动,让工业遗产与地方文旅相融合,已累计接待社会公众超过53万人,探索VR技术还原工业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形成“保护+利用”良性循环,提升公众参与度。
秦山核电不断挖掘遗产项目背后的精神内核。2023年,秦山核电召开“溯源新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核能高质量发展之路”理论研讨会,总结发布了“自主创新、融合发展”的秦山经验;2024年,与海盐县携手邀请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丁晓平创作出版长篇报告文学《秦山里的中国》,深情回顾秦山核电40年建设历程,获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高度肯定,被评为2024年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围绕秦山核电的建设发展故事,拍摄《许你万家灯火》电视剧并在央视播出;编排原创《国之光荣》《青春@秦山》等音乐剧、舞台剧,并在地方剧院上演。
秦山核电将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保障安全发电的同时,让工业遗产既保留“形”的完整,更传承“神”的内核,不仅是清洁能源的供给者,更成为工业文化的传播者,续写更多“国之光荣”的新故事,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