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进安置区——塘兴新村,两、三层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水泥路四通八达。问及对拆迁工作的感受,连最后搬迁的5户村民之一的唐土保也由衷地说:“满意。”
想群众所想,称心政策解民忧
海南昌江核电项目是海南省能源“一号工程”,总投资300亿元,选址昌江县海尾镇塘兴村,规划设计用地2885.72亩,需要搬迁整个塘兴村,征地面积之大、涉及人数之多、搬迁安置任务之重在昌江县没有先例。征地拆迁进展顺利,关键是有一个体现民生的补偿安置方案,让老百姓心中有数、有底。
《海南昌江核电项目征地搬迁补偿安置方案》规定,征地补偿标准统一定为海尾镇区域每亩年产值的18倍;各类房屋及附属建筑物,按重置价格及折旧进行补偿;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政府、集体、个人按50%、20%、30%的比例分担费用;安置对象的子女上高中的学杂费由政府负担;农村小额贷款、沼气建设等支农惠农政策优先照顾安置对象,等等。这一系列惠民政策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90%的村民在规定期限内搬走。
征地拆迁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如何做到公正、公平,是群众最关心、也是最容易引发纠纷的问题。拆迁过程中,昌江县推行“三公开”“三统一”制度,即:公开拆迁法规政策、公开拆迁补偿标准、公开拆迁完成时间,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切实增强工作透明度,消除了群众的疑虑。
由于项目推进时间紧,塘兴村不得不先拆后建,村民在安置区未建成之前全部搬离故土,如何妥善安置是又一个难题。昌江县灵活推出政府建房、群众自行建房、货币补偿三种安置方式,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县政府筹资28万元搭建临时安置房,并提供电、水、通讯、有线电视保障,保证村民在过渡期内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第二步,把安置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配套建设文体娱乐等公共设施。通过多种方式满足搬迁农户不同层次的需求,昌江县做到了让农民搬得出、住得下、过得好,使核电项目搬迁工程成为惠民工程。
2010年春节前,塘兴村村民整体搬进新建的安置区,塘兴村由此实现从一个贫穷山村到“昌江第一村”的华丽转身。征地拆迁的成功实施,使昌江核电项目今年4月25日得以顺利开工。“连我们都感觉非常快。”曾在秦山核电站二期工作过的中核集团海南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云根说。
干部上一线,群众思想不通不强拆
海尾镇委负责人感慨道:要解读干部们的征地经,就是“四个皮”,即厚着脸皮、踏破脚皮、饿着肚皮、磨破嘴皮。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一开始,昌江县就坚持“在一线倾听群众意见、在一线解决群众困难”,耐心细致地做拆迁群众的思想工作。
为了营造良好的搬迁氛围,县里邀请核电专家、院士叶琦臻到该县举办核电知识讲座。县里组织四套班子和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村干部、村民代表分两批到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参观,提高干部群众对核电的认识,消除他们心中的“核恐惧”。
该县从县、镇、村三级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一支165人的核电项目工作队伍,在塘兴村设立指挥部,开展征地拆迁工作。海尾镇在镇政府建起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民政事务、土地管理、法律咨询、信访管理等十个便民窗口,及时有效地受理群众合理诉求,化解矛盾。
昌江建设局负责人说,征地拆迁伊始,县里就立下“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思想做不通的绝对不强行拆迁”的规矩。迄今难忘的是,绝大多数村民搬迁后,最后剩下的5户人家中,一位常年在海边打渔的村民坚持不搬。他们做大量工作后,该村民同意丈量面积。刚丈量完房屋、土地面积,村民却认为量得不准确,便又带人重新丈量。第二天,该村民又找到建设局,认为还是量得不准,如此反复9次。第九次丈量时,这位村民终于被感动,同意签定安置协议。
各级干部还坚持做到“五心”,即接待群众咨询“热心”,调查补偿情况““细心”,听取群众意见“耐心”,核实安置补偿标准“公心”,对困难拆迁户安置“关心”。据统计,县、镇两级党委、政府与村民就搬迁问题召开的协调会达100多次。
党员干部带头,其标杆作用也有力促进了征地拆迁工作。面临失地、搬离故居的村民,起初对征地拆迁都有抵触情绪。尤其是对征用墓地、迁坟意见不一,阻力很大。昌江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唐光利是从塘兴村走出去的干部,迁坟时,他含泪率先将掩埋不到3年的母亲的坟墓挖开,连同家族的其他14座坟在一天内全部迁出。正是靠党员干部带头,核电项目区898座坟墓20天内搬迁完毕。
服务核电,谋划长远定民心
搬迁安置,使塘兴村由小变大,房屋由矮变高,交通从闭塞到便捷,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塘兴村所在三联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张文礼说,现在,村民家里大都用上了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是昌江县在征地拆迁之初就定下的工作目标。为了帮助农民转产转业,化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昌江县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由就业部门组织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村民利用征地补偿款,积极发展生产经营。如今,一批依托核电项目的就业门路,已被塘兴村人找到。村里成立运输专业合用社,将现有11辆货车、40多辆小轿车组建成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运输公司,服务核电项目运输需求。为丰富核电项目建设人员的“菜篮子”,村民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种植业。去年,村民李广章与人合伙租赁180亩土地种植香蕉,今年获利近百万元。
海尾镇委负责人说,海尾镇已帮助塘兴村制定出下一步产业发展规划,包括发展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无机蔬菜基地等等。他介绍,村里还将在核电厂区周边建设一条集餐饮、零售、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把塘兴新村打造成核电旅游风情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