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程安排 更多 +

  • 9月25日 09:05-09:35

    主持人:杨波

    开幕致辞:李    历

                     李    阳

                     张天祝

  • 9月25日 09:35-10:00

    主旨演讲

    报告人:王炳华

  • 9月25日 10:30-10:35

    参观学习

    1.大亚湾核能科技馆云揭幕

    2.宣布云端博物馆首批联建单位名单并授牌

    3.宣布2022年核能公众沟通优秀论文名单/聘任第二届核能公众沟通大使

    4.会间休息

  • 8月25日 10:35-14:00

    主题报告

    中核集团:吴炳泉

    中广核:黄晓飞

    国家电投:郭宏恩

    中国华能:潘风国


  • 8月25日 14:00-17:00

    专题报告

    岳林康:我国核能发展与展望

    贾峰:除了科学/立场,还需做什么?

    戴家珮:核电在香港的应用、舆情及公众沟通工作

    刘潇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做好核电及核能供暖项目公众沟通工作

    陈新:走进乡村,共建企地连心桥

    邓理峰:低碳转型与核能风险沟通中的社会信任培育

    宁方刚:“科普中国”良好实践分享


  • 9月25日 18:30-20:30

    经验交流沙龙

    主持人:杨波

    参与人员:核能公众沟通优秀论文作者、核电项目单位工作人员等


  • 8月26日 9:00-12:00

    明星演说员——核能公众沟通明星风采展示活动

    主持人:王  森

    评委会:李  阳、戴  芸、罗路红、但成利、李  娜、房崇强

    参与选手:来自四大集团的16位员工代表


  • 8月26日 9:30-11:30

    核能公众沟通大使座谈会

    参会人员核能公众沟通大使代表,各有关集团代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代表等


  • 8月26日 13:00-16:00

    大亚湾核能科技馆参观

    参会人员核能公众沟通大使代表,各有关集团代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代表等

主旨报告

主题
以公众沟通促进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核能事...
时间、地点
中国深圳 9月25日
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擘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制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路径,也提出了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方针。2023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核能事业发展又提出了新要求,为核能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核能行业全体人员更加精神振奋,也更感责任重大。我们必须要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更加广泛地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更加紧密地与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精诚合作,以良好沟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核电项目稳步推进,为实现核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核能事业发展前景更加明确,使命更加光荣

在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核能在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应对气候变化这两大主线任务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项之一,也逐渐成为国际主流国家的发展共识。国际原子能机构等权威组织再次上调了全球核电发展预期;世界主要核电国家和地区陆续出台了支持核能发展的政策,并将发展核能纳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核能科技创新备受重视,核技术、核安全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在保障能源安全和加快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牵引下,我国的核能事业已经迎来发展新局面——“十四五”以来已核准建设21台核电机组,核电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55台,装机容量约570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4台;装机容量约2780万千瓦。在运在建核电机组合计79台,位居世界第二。今年截至8月,我国已经核准建设山东石岛湾、福建宁德、辽宁徐大堡项目共计6台核电机组,并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每年6-8台的建设节奏。展望到2035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有望达到10%左右,达到目前全球平均水平,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9.2亿吨。到2060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核电装机规模预计可达到约4亿千瓦,发电量占比18%左右,接近目前全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同时综合考虑核能供暖、供汽等综合利用,核能碳减排贡献度有望达到1/4左右。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我们核能从业者们深感使命光荣,任务重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核能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减碳减排效益显著。核能在发电及综合利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有害气体及空气污染物排放。2022年全年,我国核能发电较燃煤发电相比,减少标煤燃烧1.1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亿吨,减排氮氧化物、二氧化硫180万吨。二是能够保障电网安全稳定。以核电为代表的核能利用使用能量密度极高的铀作为燃料,具有安全高效、可用率高的特点,基本不受自然条件约束,能够持续稳定提供高品质电量。2022年我国核电平均利用小时数高达7547.7小时,是名副其实的电网基荷电源。三是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支撑。核电可以为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消纳提供支撑,以核能发电的稳定性平衡其他形式清洁能源给电网带来的扰动风险,提高电力系统的转动惯量水平和阻尼能力、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日益提高的电力系统中,需要核电作为“稳定电源”,与新能源形成互补,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四是核能多功能综合利用价值将逐步显现。核能可以大规模替代燃煤、燃气供热,实现与当前供热体系有效衔接。山东海阳、浙江海盐、江苏连云港等地已经逐步开展了核能供热、海水淡化或供汽工程,在其他领域也可提供多元化低碳能源产品及服务,助力各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在既要实现双碳目标又要保经济增长的多目标约束下,核能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核能公众沟通指明了方向

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是一项伴随我国核能发展过程的长期而重要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行之有效的公众沟通之路,构建了“中央督导、政府主导、企业作为、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及“科普宣传、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舆情应对、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的开展,切实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了一批核电新项目顺利稳妥开工建设,并通过核电项目建设实现了“建好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党的“二十大”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为我们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必须要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我国核能事业发展的最终使命是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国的核能企业在为社会提供清洁、高效、稳定的能源保障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与当地百姓共享核能福祉,深入参与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电建设出发点,公众沟通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前面,把人民群众关心所系放在实践中,在推进核电建设之路上携手前行。

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我国核能行业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快堆,以及多用途小型堆等核电技术;建立了较为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形成了每年 10 台/套左右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主设备制造能力,自主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达到 90%以上,具备同时建造 40 余台核电机组的工程施工能力。我国建立和执行了严格的核安全管理和监管体系,核电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比例和WANO综合指数平均值均高于美国、俄罗斯、法国、韩国等主要核电国家,同时优于全球机组的平均水平,核电运行安全水平居世界前列。2023年1-6月,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2118.84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5.08%,与燃煤发电相比,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5963.73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5624.96万吨、二氧化硫50.69万吨、氮氧化物44.13万吨。我们核能行业从业者必须自信自立,始终发扬“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核工业精神,踔厉奋发,践行使命,在核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中守护核安全,确保核安全,以优质的核安全绩效持续坚定国家、社会和公众对发展核电的信心、决心和支持。

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核能与核科技的不断创新拓展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也让核能与核技术更加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这要求我们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工作人员必须“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开门搞沟通,要基于中国国情,借鉴国内外经验,不断创新公众沟通方式方法,建构群众喜闻乐见的沟通渠道,开拓具有中国特色、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公众沟通和融合发展的新途径,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为核能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地区、不同群众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对核能的不同认识和需求。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必须紧紧抓住“凝共识促理解、谋共赢促支持、创和谐促项目”的目标,聚焦问题,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不断提出真正解决好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推动新核能项目平稳落地顺利建设。

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核能产业具有独具特色的完整产业链,需要协调配套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一个核能项目从选址、技术选型到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后处理及至退役治理,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这个漫长历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与当地政府与人民群众精诚团结,互相理解赢得支持。核能公众沟通是需要“中央督导、政府主导、企业作为、社会参与”的多方合作的系统性工作。核能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专家优势,积极配合和支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地方政府主导,推动形成政府相关各部门协调配合、企地全面合作的工作格局,从科普宣传、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舆情应对、融合发展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谋划,统筹发力,扎实有效开展好各项工作。

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和平开发利用核能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确保核安全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中国是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的重要倡导者、推动者和参与者。核能公众沟通工作人员也必须从全球视野认识核能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低碳转型竞争中的地位,了解全球核能发展动态,加强与国际核能国家的公众沟通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共进、精诚合作,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积极促进核能和平利用造福全人类

三、强化公众沟通工作建设、推动核能行业积极安全高效发展

核能公众沟通是全行业的共同责任,通过良好的核能公众沟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助力核能事业发展,是全行业的共同期待。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作为推动行业交流合作、促进行业发展的社会组织,期望汇聚全行业智慧、整合全行业资源,以不断提升全行业核能公众沟通水平为抓手促进项目建设,助力新时代核能事业新发展。为此,对核能行业加强公众沟通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核能公众沟通工作的制度保障与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增强核能公众沟通工作的法治保障。从法律和法规的角度(如正在草拟的原子能法和核损害赔偿法),明确核能公众沟通相关主体的责任,提出融合发展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坚持长效核能公众沟通机制,充分认识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在保障公众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崇高价值,充分认识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在日趋多元的公众诉求及社会环境下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对于畅通核能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将核能公众沟通作为核能事业发展的主线重要任务。

涉核集团、项目建设单位及协会等社会组织团体,应切实将核能公众沟通工作贯穿于核能项目选址、建设、运行的全寿期,通过程序文件、管理规定、中长期规划及计划等,为有关单位开展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进一步推动政府统筹指导与行业自治自律相融合,在国家核安全局等主管部门所发布的核电项目公众沟通框架下,结合新征程上核能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推动有关企业、社会组织团体开展核能公众沟通标准化建设,为全行业开展公众沟通工作提供文件遵循与有益借鉴。

建设核能公众沟通的专兼职人员团队,完善公众沟通人才队伍培训体系、增加和提升人才队伍数量和工作能力,持续强化责任担当与使命情怀,打造一批“懂核能、会沟通、接地气、有情怀”的公众沟通精兵强将。探索通过适当奖励与政策吸引等方式,激发核能公众沟通工作人员不断深耕业务领域、终身学习的职业品格与投身核能公众沟通工作的从业热情。

(二)加强核能科普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

加大优质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核科研、业务成果转化为核科普产品,吸纳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繁荣核科普产品创作,挖掘、整理和传承核工业文化遗产,促进原创优秀核科普作品不断涌现。顺应全媒体时代传播规律,推进核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紧跟时代潮流和科技前沿,关注科普内容的新鲜感,将核能科普产品多样化、趣味化、多渠道化。切实做到核能科普作品公众“看得懂、喜欢看”,通过一大批感染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普作品来展示行业精神风貌、讲好中国核能发展故事。

探索“科普+”的全科普新模式,将核能科普全面融入公众沟通、文化宣传、工业旅游、社会公益、产品与企业宣传、扶贫支教、乡村振兴等面向社会公众的各类活动,把核能科普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系统谋划,协调推进。加强核能科普基地建设,研究开展科普场馆内容提升行动,增强展示内容的准确性、通俗性,不断提升科技场馆展示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继续协同协力建好行业科普基地网络平台——丰富核能云端博物馆,将其发展成知识性、交互性、趣味性、权威性为一体的核电科普知识网站和社交互动、科普品牌活动的线上集成平台;采用云技术、互联网及新媒体等数字化传播手段,打造核能行业的核能科普“中央厨房”。推动并集成各大核电基地的信息公开工作,将核能云端博物馆打造成各大核电基地面向公众官方发布公众沟通相关信息的统一平台。

在各主管部门协调指导与监督下,配合各级科协和社会团体的科普工作需求,在核能科普内容、人才、基地、产品与服务等各方面为全社会核能科普工作做好支持与保障,打破核能科普孤立性,并融入全国科普工作大环境,与政府、社会共同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

(三)深化公众沟通理论研究,探索核能公众沟通新途径新方法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全民素质不断提升,公众对待核能的态度在不断变化。尤其是随着“双碳目标”有关政策举措深入实施,核能较其他形式能源的优势和不可或缺性也逐渐凸显。在新的公众舆论环境下,探索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公众沟通理论方法更为重要。

核能供热、供汽、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不断推进,小型堆技术研发方兴未艾,核技术利用前景广阔。核能及核技术将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更为深入地贴近公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提前筹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核技术应用、小型堆技术研发及项目建设的公众沟通准备工作,积极调整和改善公众沟通工作的策略、方法,让核能项目真正与公众“由邻及友”。

核应急状态下的公众沟通也要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我国核电一直以来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业绩,但随着运营堆年数不断增长,在长效开展公众沟通的同时,应做好各种事态(包含应急状态)下的舆情应对挑战,及时准确对公众疑问给予解答。

(四)多方协作、共同发力,建立最广泛的合作联盟

建立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合作机制。推动有关涉核企业新闻发言人建立工作交流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注问题,主动组织与公众开展面对面沟通与交流对话;培养核能领域的网络“大V”。推动大科学家等专家群体从权威角度讲核能、传递核能发展正能量,有效应对社会热点涉核问题、面向公众答疑解惑。

积极扩大核能公众沟通的朋友圈。鼓励自媒体创作者等拥有网络热度与流量的群体,先行了解核能、支持核能,为核能发展发声。把支持核能事业、为核能事业做出贡献的社会公众人士聘为核能公众沟通大使,大使的自身诉求和对核电的态度具有一定群众代表性,他们的所说、所做也更易于被公众接受和认同,通过他们与地方公众的无缝交流,让更广泛群众认识核能接受核能。

加强与国际有核电国家核能公众沟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公众沟通的良好经验与做法实践,并探索邀请其他国家核能科普专家来华做经验分享、参与我国核能公众沟通活动、走出去观摩参与国外核能公众沟通工作等各种合作形式,以利于加快提升我国核能公众沟通的能力和水平。

 

同志们,核能公众沟通工作依然任重且道远。让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党和政府指示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广泛团结核能行业及社会各界的朋友,坚持面向最广大的公众,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公众沟通工作,为核能事业积极安全有序发展作出贡献,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同谱写核能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授牌颁奖 更多 +

主题报告 更多 +

专题报告 更多 +

明星演说员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