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核能22年第2期0519最终
P. 31
创新团队奖
重要使命,就是地浸的“赤兔马”。钻孔这个通道蕴含 且还存在潜在的环境污染。
多种信息。矿层深埋在数百米的地下,自身只有几米甚 上世纪九十年代,地浸人踏上了新疆这块神奇的
至不足一米,换句话说,几百米的钻孔需要“通”的是矿 土地。苏学斌、阙为民已经成为“原地浸出采铀创新团
层所在的几米,其余部分是不能“通”的。地浸钻孔结 队”的中坚。针对复杂不均质的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
构和施工工艺,都要从零开始,耗费了王西文等地浸开 建立“三高两低”条件下铀浸出模型方程,地浸人创建
拓者的大量心血。 了多组分多场耦合的稳定场模型,丰富和发展了砂岩
难点之二是浸出剂能高效溶解铀。要从数千吨矿 铀矿浸出理论。疏干铀矿床,即矿床抽不出水或水量
石里把一吨铀提取出来,浸出剂就是关公的青龙偃月 太少,国际上从来没有地浸开发的先例。团队成员开
刀。青龙偃月刀需要千锤百炼,浸出剂的选择和配方 发了渗流场人工再造技术,实现水文地质条件的再造,
同样如此。云南腾冲,汉时属乘象国“滇越”,现在是 铀矿浸出率达86%以上。还有一些矿床,铀矿体在垂
旅游热线,30年前却是遥远的边陲之地。阙为民等几 向分为多层,类似于三明治。为此,团队研发了分层分
个年轻人在此与寂寞为伴,几度寒暑,一遍一遍筛选 液控制系统,实现了多层矿体协同开采,资源利用率达
浸出剂,潜心打磨那把青龙偃月刀。 到国际先进水平。
难点之三是溶浸范围控制,即含铀溶液沿着指定 地下环境,复杂多变,而且只能间接观测。铀在
的路线走,应收尽收。否则,哪怕一克铀流失了,不光 哪里,能否测得准,测得快,需要的是一双慧眼。东华
影响资源回收率,而且可能对地下水造成不利的环境 理工大学汤彬教授加盟,更使团队如虎添翼。汤彬教
影响。水文地质专业的苏学斌深谙此道,自此潜心钻 授长期致力于核辐射探测方法和仪器研发,加入团队
研溶质运移和地下水流向控制三十载,终成地浸大家, 后发明了适于地浸环境的核素识别、定量分析等核辐
驯服了地下水。 射快速测量方法,研制了中子测井仪等测量仪器。
就是在西南边陲,团队构建以可地浸铀资源评价、 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原地浸出采
钻孔结构与施工工艺、浸出剂的选择与使用、地下流 铀技术在新疆得到了规模化工业应用,撑起了中国铀
体的模拟与控制为核心的地浸采铀技术体系,成功实 矿冶的半壁江山。同时,重新定义了“铀矿”标准,砂
现了我国地浸采铀技术零的突破,并获得核工业部科 岩铀矿的边界品位从0.03%降至0.01%,原来的“砂粒”
技进步一等奖。打磨地浸之剑的同时,苏学斌、阙为 变成了“铀矿”,原来的低品质“铀矿”一跃成为优质“铀
民等一大批地浸人也在此完成了自身的淬火。 矿”。技术的进步,变废为宝,反过来推动地质勘查的
战略转移。仅在伊犁盆地,核工业二一六地质队先后
仗剑•天山大漠 发现了数个大型铀矿。核工业二0八地质队更是在内蒙
新疆,地域辽阔。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核工业 地区发现了大营特大型铀矿。砂岩铀资源量实现倍增,
地质队就一直用脚步丈量着天山南北的山山水水,探 为我国核电发展奠定了充实的铀资源保障。
寻宝贵的铀资源,始终收获不大。伊犁盆地,发现大
量的铀矿化点,但是品位太低,按照过去的勘查技术 起舞•松辽草原
规范,这些含铀的砂岩只是含放射性的砂粒,够不上 浸出剂,原来的主要组分之一是硫酸,腐蚀性强,
“铀矿”的标准,换句话说,不但没有任何开发价值,而 选择性差,青龙偃月刀1.0版既取上将军首级,也斩无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