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6 - 智库丛书第五卷
P. 716
ᇏݓނିྛြᇆ९čֻजĎ
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长期孕育的一种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共同信念,在此基础
上凝聚出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西北第一套核设施的完成,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央
决定将核工业转入西南“三线”地区建立第二套核工业生产系统以备战时之
用。“三线建设”时期的核工业建设以防御和战备为目的,加快和促进了我国
核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升级,核工业作为我国尖端国防力量的重要载体,有着当
时最先进的技术配置,体现出作为国防工业龙头的技术先进性。四川作为三线
建设的重点省份和核心腹地之一,在三线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独
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实现了中共中央提
出的在我国西部纵深地区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的目标。”三线建
设也奠定了四川的工业发展格局,可以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天府之国的当
代科技发展基础和系统性的工业文明。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当年三线建设时
期的外部环境非常相似,重新重视西部地区发展建设,继续发扬三线精神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三线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是中国自
信的激情绽放,再次验证了中国共产党集中领导一切的制度优势和巨大效能。“三
线精神”不仅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
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转化与生成,精神内涵高度契合。“三线精神”承继
了红船精神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内嵌了井冈山精神的“胸怀理想、坚定信
念”,融渗了长征精神的“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糅合了延安精神的“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根植了西柏坡精神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些精神都以坚定的共产
主义理想信念为基础,都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发展变化了的革命形势与任务相
结合的产物。这些精神和“三线精神”一起,共同绘成中国精神的谱系,是中国共
产党丰功伟绩的成功密码。深入挖掘“三线精神”,并在新时代弘扬传承这种精神,
同样是激活广大人民群众集体记忆、增强国家身份认同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重要途径。
总之,历史是最好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
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