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zghn202101.indd
P. 30

核能科技奖











              团结协作 攻坚克难
                  回到实验室担任副主任
              后,徐建军更加注重科研团队

              建设,将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
              融入到技术管理中,以研究课
              题为载体,凝聚团队智慧,把
              项目目标作为团队的共同目

              标。通过个体和团队有机统
              一的模式,徐建军带领团队完

              成了多项“急、难、险、重”的
              整体试验。在整体试验任务
              重、进度刚性,条保和科研同
              步开展的情况下,徐建军实施
                                          徐建军调试综合试验装置
              了“周例会”制度,通过精心
              策划、优化路径、聚焦问题等动态网格化管理创新模式,                         凝练,将研究生阶段的成果延续到工作,继续挖掘,做深
              按时建成了三座整体试验装置。在试验实施过程中,科                          做透。他是这么要求学生的,他本身更是这样做的。”

              研团队实施多项技术创新,紧紧抓住试验结果如何应用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中的幸福,是青春在梦想
              于原型的问题,对工程应用分析进行重新架构,从系统                          中的坚守。经过近二十年点滴积累和沉淀,徐建军取得
              模拟到关键部件研制,从试验方法、控制到测量技术进                          了丰硕成果。目前,他任中国核动力院二所副总工程
              行了系列创新,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进一步提高了整                         师、中核集团核能软件与数字化反应堆工程研究中心副

              体试验的精细化水平,试验结果为工程优化设计、定型                          主任,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
              和安全审查提供了重要数据。                                     金、四川省杰青等高层次人才计划,为四川省和中核集
                  回忆起那段忙碌时间,徐建军说个体和团队有机统                        团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获“中核集团十大杰出青

              一的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整体试验,既需                          年”“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为
              要个体努力,更需要团队精神。在团队协作中,孵化出                          中国核动力院学科带头人,获得省部级发明一等奖、二
              许多以青年骨干为牵头人的新团队,实现了团队成员从                          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配角到主角的变化,成功培养了5名专业技术带头人、                          三等奖2项。
              彭士禄核动力青年创新人才、中核集团精英、院科技之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徐建军非常谦虚 :“这些成
              星等多名科技骨干。                                         绩都归功于我们拥有国家级平台,拥有优秀老师和前辈

                  作为博士生导师,徐建军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科研探                        的指导以及团队的协作,他们的指引让我少走了很多弯
              索能力的培养。他的一位学生对此深怀感激 :“徐老师                         路。科研工作没有任何捷径,点滴积累是创新发展源泉。
              经常叮嘱学生一定要充实地度过研究生阶段,要勤看文                          伴随整个科研生涯,科研团队协作是成功的关键。”
              献,勤动脑,关注国际前沿和新兴技术,对基础问题进行                                        (作者单位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28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