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zghn202101.indd
P. 39
制造的国产化。至此,最终实现了
ML-B型驱动机构100%的国产化设
计和制造。2013年11月,ML-B型
控制棒驱动机构产品样机顺利完成
650万步热态寿命考验试验和0.3g
抗震试验。此后又完成了热态极限
寿命试验,最终累计行程达到1512
万步,创造了控制棒驱动机构试验
运行的世界纪录。因其超高的性能
和安全性,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的第三代核电福清5、6号(“华龙
一号”)核电机组决定采用ML-B型
驱动机构。2014年底,福清5、6
号(“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巴基
李红鹰(右)在“华龙一号”首堆福清5号机组控制棒驱动机构密封出厂仪式上与华都技术人员合影
斯坦卡拉奇K2、K3核电机组控制
计理念都站在当今世界驱动机构设 元,大部分的利润让外国赚走了。” 棒驱动机构制造合同签订,均采用
计的最前沿 ;采用ANSOFT软件进 李红鹰说,大家辛辛苦苦研制的驱 ML-B型控制棒驱动机构,标志着
行精确电磁分析,采用LMS Virtual 动机构,不仅让外国把钱赚走了, 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控制棒驱动机
Lab软件进行三维运动仿真分析和 还要受制于人。这种感觉很不好受。 构正式走向世界舞台。
干涉分析都代表着当今世界驱动机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李红鹰不 这时的李红鹰,露出了幸福的
构最先进的设计手段。从2005年课 辞辛劳,认真参与调研。宁江机床 笑容,多年的执着追求终成现实。
题立项,到2008年完成ML-B型驱 厂、资阳车辆厂、五粮液普仕集团、
动机构原理样机,李红鹰和他的团 东风电机厂、一重、上海宝钢、中 进取 :永不停歇的脚步
队奋战上千个日夜,经过上百次的 科院金属所等众多单位都留下了 从1998年主持驱动机构研发
试验验证,才有了这些难得的变化。 他的足迹。每到一个地方,深入车 工作开始,李红鹰便从一个单纯的
实现完全国产化,更是难上加 间,看设备,查工艺,了解技术实 技术人员变成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技
难。做ML-A型驱动机构时,因当 力,与协作单位专家进行技术研讨 术管理人员。这要求他不仅要懂得
时国内工艺水平不达标,钩爪、驱 并洽谈合作意向。他身兼数职,既 多,更要想得多。
动杆原材料、可拆接头原材料等关 是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商务谈判能 2005年ML-B型驱动机构课题
键零部件、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 手。通过几年的努力,与国内研发 立项后,李红鹰便一头扎进了技术
但是进口材料的价格非常昂贵,一 机构合作,攻克了驱动杆原材料、 创新里。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
套钩爪就需要1万多美元。“当时我 可拆接头原材料生产难关。通过与 他开始思考,为什么核动力院不能
们每台驱动机构才70多万元,进口 工厂合作,改进焊接技术,突破了 把驱动机构的设计和制造结合起来
这几个零部件和材料就要花近20万 钩爪堆焊的技术难关,实现了钩爪 呢?这样不是更能促进科研成果转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