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zghn202101.indd
P. 44

产业聚焦














              要从头摸索。
                  正在大家为眼前的问题忙得焦

              头烂额的时候,新的情况又出现了。
              因为试验需要模拟严重事故下复杂
              多变的工况,所以试验中使用的模
              拟体热量分布必须能够根据需要进

              行调节。对此,实验室先前使用的
              常规加热方式完全不适用。面对突

              如其来的致命问题,整个课题组的
              工作只好被暂时搁置,大家集中在
                                                卓文彬(左)在进行实验测试
              一起商量如何攻克此番难题。“核电
              设备的实验验证过程就是这样,总                  证了测点位置设置、功率分段调节等                  蒸汽发生器综合试验装置。成功攻

              是会出现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不                 关键实验技术。数据说服了专家,实                  克大尺度弧形发热体密封、细长结
              停地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最终达到                  验得以顺利进行。                          构多点双向地震加载、超长电加热
              合格水平。”卓文彬说。                          最终该实验研究方案按计划在                 元件制造、高流速水下振动测量、基

                  既然旧的方法不行,那就必须另               2011年底通过了中核集团组织的专                 于电站蒸汽的大功率试验热源技术
              辟蹊径。说做就做。经过多方调研                  家组审查。2012年,实验模拟体完                 及其动态试验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论证,课题组提出采用大量离散发热                 成设计、加工制造,同年完成实验装                  难题,取得发明专利60余项。
              体,加热实验模拟体,通过改变离散                 置的调试工作。2013年,系统的非                     通过“华龙一号”系列设备实验

              发热体的功率,从而实现不同的实验                 能动工况实验与能动工况实验顺利                   验证攻关,卓文彬和他的团队不断进
              模拟体热量分布。但是,这种间接加                 开展,顺利完成“华龙一号” CIS系                步,不仅提高了自身实验验证能力,
              热的结构提出后,马上遭到了相关专                 统实验的全部内容,为“华龙一号”                  更形成了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创新研

              家的质疑。为了说服相关专家,也为                 的安全保驾护航。                          发能力。
              了进一步验证实验技术的可行性,卓                     每一次实验都是一次挑战,每一                   “‘华龙一号’系统、设备实验验
              文彬和他的团队又提出先开展一个                  次挑战的背后是科研人员默默地付                   证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

              小规模的考验实验。于是,在大家的                 出,而付出终将会有收获。                      战,更是丰硕的收获。我们不仅收获
              通力合作下,课题组用了极短的时间                                                   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收获了信心。
              完成了考验件设计、加工、安装,测                 取得发明专利60余项                        通过自主研发,更加坚定了中国实现

              控系统调试,电气系统布置等内容。                     他们建成了60米高大型二次侧                核电强国梦的信心。”卓文彬说,未
              通过考验实验,不仅筛选了满足需求                 余热排出系统(PRS)热工实验装置、                来,将继续不断努力,为中国核电产
              的间接发热体,验证了间接加热获得                 国际先进国内唯一的控制棒驱动线                   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临界热流密度的实验技术,同时还验                 地震实验装置、国内一流功能齐备的                         (作者单位 :中国核动力院)




           42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