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zghn202102.indd
P. 37

创新团队奖













              创造性地将安全壳的“蓝图”变为现实,在国内率先形                          较大地震荷载等关键技术问题,核岛抗震性能从秦山一
              成了一套完整的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设计体系。匠心                           期的地震加速度0.15g提升到0.25g。团队在国内核电

              孕育硕果。团队主要成果“秦山核电站工程预应力混                           设计领域首创的整体筏基底板技术,有力保障了恰希玛
              凝土安全壳的结构研究和设计”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                         核电厂核岛结构的整体沉降控制。团队的主要成果“恰
              进步二等奖。                                            希玛核电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于2007年再次获得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

              传承·恰希玛                                                在这个过程当中,“核工程结构设计研究创新团队”
                  我国首台出口核电项目——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                         也逐渐成长为上海核工院的一支科研创新的“铁军”。

              站,由上海核工院设计总包。和大部分核电站建在坚固                          前辈的示范、团队的培养、精神的传承交相辉映、相得
              的岩石上不同,恰希玛地处沙漠地带,不但地震多发,                          益彰。王明弹在谈到此前团队的负责人、自己的恩师夏
              而且地表还覆盖着超过200米的砂性沉积层。软土地基                         祖讽时,景仰之情跃然 :“甘为人梯提携后人,精心指导
              上的建筑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倾斜,而核                          毫无保留,为人师表实乃模范。没有他的耐心指导和帮

              电站由于工艺上的要求对不均匀沉降导致倾斜的控制                           助,我们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业绩。”
              极为严格。在恰希玛这样的厂址上建造核电站,面临的
              挑战是史无前例的。                                        跨越·三代

                  这时,葛鸿辉和王明弹已经成长为“核工程结构设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三代核电自主化
              计研究创新团队”的骨干力量。他们和团队其他成员开                          战略。上海核工院作为三代非能动核电“引进消化吸收
              展了大量的核岛结构布置、设计及科研工作,充分吸收                          再创新”的技术主体,开启了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
              秦山核电站技术经验,研究施工快捷、力学性能优越的                          之旅。

              土建结构布置,探索软土地基上的核岛结构分析技术,                              对于技术转让,“核工程结构设计研究创新团队”
              开创了国内核工程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的先河。团队                          有一个共识,就是技转是个好事情,但绝不能把自己的
              成员千淘万漉、集可靠的经验和创新的智慧,解决了种                          思维禁锢在西屋的框框里,否则,便是“一直在学习,永

              种难题,最终突破了核电厂布置在非岩性地基上及承受                          远无法超越”。葛鸿辉的一句话是对这种共识的最好概
                                                                括 :“尽信‘屋’不如无‘屋’。”
                                                                    在这种共识的指引下,“核工程结构设计研究创新

                                                                团队”坚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安排了
                                                                周密的技术复现及校核计划,发现问题及时与西屋沟
                                                                通,并负责回复国家核安全局的安全审评问题,有力地

                                                                支撑了全球首批4台三代非能动核电机组的建设。
                                                                    美国“911”事件后,公众对大型飞机撞击包括核电
                                                                厂在内的国家重要设施开始广泛关注。国内外核安全监
              团队与aci委员开展颈埋件拉拔试验研究                               管部门随即要求新建核电厂对抵抗大型商用飞机恶意




                                                                                                                35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