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2 - 2019congshu
P. 512
中国核能行业智库丛书 (第二卷)
高校补需求“短板”和扩大招生都面临教学资源的瓶颈制约,加之核专业的敏感
性制约了国外人才的引进,行业特殊性及相关政策优势不足也难以吸引和留住国
内人才。核专业人才队伍数量不足,高层次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部分关键领域人才
储备不够,无法满足我国强军及核能、核技术加快发展的需要。为此,呼吁国家加
大核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编制核专业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
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需要有中长期规划的引领。要对接国防科技工业、国家能
源发展、核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
或委托有关中央企业牵头,科学地编制核专业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
第二,发挥核科研院所在“高校共建”中的作用。
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2016 年国防科工局推出了“高校共建”
举措。共建,就需要走出传统的单向委托高校培养的“一边倒”模式,引导高校按
照校企结合、产学研融合的要求,创新办学模式和机制。建议探索设置国家承认的
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授予学位的学位授予点,“走出去”联合科研院所或依托核
科研院所设立核专业教学点,实行双导师制,共同培养核专业人才。
第三,支持核科研院所自主培养后备人才。
院所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一大特色。仅以中核集团为
例,有原子能院等八家科研院所具有学位授予权,还有专门承担学位课程教育的核
工业研究生部,覆盖全产业链的学科优势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优势明显。建议在现
有模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核科研院所学位授权点、扩大招生类别和规模,支持组
建统一的核工业研究生院,打造高层次核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并将其纳入国家大教
育体系或国防教育体系,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四,支持创办中国核工业大学。
目前,各军工集团中只有中核集团(中核建设集团已并入)没有对应的高等
院校(同比航天,航天有北航与南航),核专业人才培养的自主性不足。中核集团
正在以核工业干部管理学院、核工业研究生部两个事业法人办学实体为支撑,统筹
集团的教育培训资源,筹建中国核工业大学,搭建与国际接轨的高端教育培训实
502